在 嘉德艺术中心 注册
请填写下表完成注册
社交账号登陆:
创建新用户
修改
退出
发送验证码
提交
嘉德艺术中心
联系电话:010-85928266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1号
咨询邮箱:artcenter@cguardian.com
“长寿”与“重生”—— 黄金与首饰的前生今世

【本场论坛围绕黄金与首饰着重探讨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之间的关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首饰教研室主任张凡教授,用她的作品展示了传统首饰工艺与当代首饰设计融合的探索。她从自己的设计出发,谈到在吸收中国传统首饰中“金”文化之时,她对于当代社会人、首饰和空间之关系的切身感受,在传统与当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穿梭与反思。  中国文化遗产院副院长詹长法更多地从“文物”的角度,呼吁对金的珍惜和保护,并由此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策展人曾辉和宋涛也都从不同角度谈到,“金”这种特殊的材质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和探索。】



张凡(首饰设计师、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首饰教研室主任):对于金文化的认识在全世界都非常相近,一开始我对长寿和重生的兴趣来自于看关于西王母的介绍。做首饰研究经常关注古代女性,西王母是众仙女的母亲,住在瑶池,其实她是一个外国人,表现了中国古代对西方怀有的美好想象。在中国汉代的画像砖上能找到最早的西王母图像。她头上戴着方胜,中国结就是从方胜演变来的。西王母的形象在中国最主要的意义代表着“不死”和“重生”,也就是“成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都不会老去,即使去世了也可以重生。我们能找到的跟西王母形象直接对应的,是前几年在日本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展出过的阿富汗的黄金宝藏,是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时间基本相同的娜娜女神,这个女神基本上和西王母的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猜测她应该是西王母的一个雏形。但是更早的时候,两河流域有很多的女神,女神的存在是早期社会是常见的现象。
黄金首饰和文化大部分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玉文化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我们也能看到,他用了大量的金晶石,在当时的社会中,金晶石代表天,黄金代表地,而天地的象征也是跟权利和地位有关系的。
中国文化有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吸收和同化异域文化。当西方这些纹样和工艺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变成了中国文化,这一点是特别有意思。就像青花瓷的图案也不是中国的传统图案,经过结合之后成了象征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

阿拉伯人统治了中亚之后,现在的中亚基本上都受伊朗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他的本土文化,比如阿富汗的文化都没有了。但是中国文化却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最后形成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其大多数的研究都是跟墓葬有关,为什么呢?了解关于“死亡”和“重生”的概念和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人的生活。现在我们看到的物品不是真正用于生活中的,黄金作为一个“重生”的物品大量出现在墓葬里,它反映的是人最本能的愿望——希望美好的首饰和这些珍贵的东西能够跟人的“长生不老”和“成仙”联系起来。
用绘画作品《洛神赋图》来举例,西方美好浪漫的神仙故事就是从这里面来的,这个也与道家文化有一定的联系,道家希望人和自然遵循一样的命理轮回,“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待到开春的时候草木都绿了。古代人希望人死像枯木一样,等到下一个轮回的时候又重新回来了,这些美丽的黄金饰品就是为他们的重生而来的。
在我的研究中,虽然具体的金银细金的工艺源于西方,但后来都演变成了中国特色的工艺形式。在创作上面,我所有的材料都还是传统材料,但最后呈现的方式和效果却是全新的。其实这个想法的来源,就是用猜测和想象去弥补传统和未来。猜测和想象能增加我们对宝物的向往。
正如1928年慈禧陵墓的宝藏被盗,之后再无人见过这批珍宝确切的样子,时过境迁,民间只留下了关于宝藏的流言与传说,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所以那些猜测和想象反而弥补了看到真宝实物的感受,你会觉得它的许多美好。这个系列用了大量慈禧曾经戴过的首饰的剪影,材料整个用针灸的针来做连接,它会一直不停的颤动,有一种不确定性。这个是在黄金编制的过程中一直探索物和人之间最自然、贴切的关系。
在佩戴上可以随意组合,这种不确定性恰恰与变幻无穷的自然形态是一样的。我在2014年做了名为《好金主义》的展览,其中一部分称为“贴金”,源于佛教崇敬礼赞的贴金私物。如今大多数人会觉得贴金很土,实际上“金”的品质在于它是不腐蚀、不变质的材料。因此古人崇尚金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不朽。
詹老师参与做的“南海一号”的发掘,其中出水的金器并没有被腐蚀,依然闪闪发亮,这就是金所代表的永恒的意义。“贴金”这个词在古代的表意就是给人以提升,金赋予了一种权利?或者什么?这仍然是值得现在思考的问题。

如何把我们生活中的东西在未来一百年、两百年、甚至一千年还能看到它,如何为未来做一个作品?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所以我的作品的一个系列就是用了很多墓葬处理物品的方式,先用天然大漆包裹将物品封存,再在上面贴几层金箔,原有的材料即使腐烂,其形态也不会变了。这个系列的作品都是把生活中的物品用大漆和金箔的处理让它变得不朽。所以说这也是为未来做的一个作品,就是以后如果我们消失了,但是这套作品还是应该会存在的。



当你踏着黄金进入一个空间的时候,自己会有一种迷失感,而这个材质本身是不可遗失的。首饰能形成一种生活中的风景,用一件首饰让普通人有一种成仙的感觉,有一种超然的感觉。
我的大部分研究都与古代首饰的工艺和文化有关系,并且也想透过首饰去探讨什么是宝物?究竟宝物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这些价值都是从何而来,将来又会向何而去?
詹长法(中国文化遗产院副院长):谈到艺术展示,文物对当代和未来的影响,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理解显得不错。之所以文物和首饰与我们的古代、当代有关,可从世纪坛的例子中看出。世纪坛是2000年左右建的纪念物,这个纪念物下面就埋藏了很多当代的工业展品。如果说几百年或者上千年,把这些东西挖出来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大家比较喜欢的这个概念——文物。当然,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当代人应该做的,是把古代的设计和传统优秀文化在实际当中去表现、去发挥。
刚才张凡老师讲到的“贴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长寿或一种权利、或者庄重,或者享受庄严性、信任性。通俗一点,就是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我们老家人做一件好事给你脸上贴金了”。历史和传统是互为相关的。我们在看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我们更多的研究工艺和材料。
金是物质财富中非常稀有的财富。如果没有了金,虽然我们也能正常生活,但是生活的多彩性就没有那么多了,有了金我们的生活会更多彩一些,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到未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也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更多的是我们所有人如何去守护这份情怀,和对于世界上所有这些珍贵的财富的一种珍惜和保护。当然,更多的还是激发我们的思维和种创造。
曾辉(艺术设计策展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策划总监,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节目设计顾问):在我儿时,也包括很多人的童年,可能都没有见过金子,但是都很向往。等真正见到金子的时候,仍然会对金的质感,和其所表达出来人的灵性所触动。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在西亚甚至到欧洲,包括在南美洲、非洲,整个人类的很多文化体系都有一个黄金存在的阶段。黄金确实带给人一种神秘感,它所传递出来的是它的金黄闪闪的感觉,让人觉得不是人能完全驾驭,而是神灵在驾驭的。包括在埃及,黄金更多是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到了中国,黄金更是这样一个概念,它与皇族和权势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北京奥组委在研究色彩体系的时候首先选了一个黄色,而不是红色。所以黄色是代表东方文化的一个色彩体系。



在我们的历史上,黄色是皇家专属的色彩。我们经常讲黄袍加身,穿上黄袍并且有僭越倾向是有杀头之罪的,黄色更多的色彩来源于黄金的属性。在黄金与日常器物这一方面,其实黄金离人的生活不是很遥远,人们恰恰更多地应用它,因为黄金这个材质不会腐烂,甚至不会让食物变质等,都跟金银一样赋予这样一种价值,所以人们就尊崇黄金为贵,以此来成为我们一种文化的观念,这个文化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
人们把黄金和财富等同,以至于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上讲,那种过度奢华的表达模式,似乎并不具有很优雅的审美格调,所以文人在历史上比较排斥金,文人器物很少用黄金来做。但是对玉不排斥,这种质朴的东西是人文品格的象征,以至于我们现在很多设计师比较谨慎地采用金、银这样的贵金属材料。
在当代,黄金不仅仅是工艺上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他具有一种融合之后的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在黄金器物上和事物上也恰恰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融合的例子。
宋涛(艺术家、 设计师、 策展人、自造社 O-GALLERY 创办人):金子在中国人眼里是比较神秘的一个东西,象征着财富。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特别是从西方当代艺术体系来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用金来表达,包括国内用金砖,其实他们慢慢变成了一个象征,一个是从时间的角度,另外一个就是金给艺术家的感受,象征着一种权利和财富。其实中国是文人为主的一个世界,怎么把金元素放到当代,不管是生活或者创作艺术品、奢侈品,都是特别重要的。
我觉得张凡老师做了把日用品变成有时间保存的概念在里面的很好的实验,这是大家对金有的一个新的认识,它有时间在里面。在我自己的创作中则选择了琥珀,它也是代表了时间的永恒。我们很多器物都蕴含着一个“长生不老,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隐性的观念。从这个层面讲,金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表达媒介。
金一般给人的感觉是特别有分量的东西,而张凡老师的探索是赋予它特别女性化的,柔软、随人体而变幻的特点,体现了设计者如何理解和驾驭这个材料的问题。
今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讲了金和艺术创作,以及生活的关系。怎么接受这个材料?我认为,如果让金进入生活,包括在日用品、首饰中带有更平易近人的品质,才是金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
获取更多嘉德艺术中心资讯
请填写您的邮箱地址
关注我们
嘉德艺术中心企业邮箱
点击登录您的企业邮箱邮箱
确认
重置
关联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