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嘉德艺术中心 注册
请填写下表完成注册
社交账号登陆:
创建新用户
修改
退出
发送验证码
提交
宋元绘画的欣赏与收藏
更新时间: 06.08.2016

百代标程,千年际遇——宋元绘画的欣赏与收藏

龚继遂

中国作为文物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品类就是中国字画,它和史前玉器、三代青铜、唐宋陶瓷等考古文物系统并列,都是国之重宝。在国之重宝中,从我们的博物馆收藏和市场流转角度讲,有一个特殊的门类——宋元绘画。宋元绘画和其他的艺术类别完全不一样,由于它的稀缺性和纸质材质的脆弱性,一般不出国展览,即使在博物馆展览也要定期定季换季,重在保藏;同时宋元绘画又是当代绘画的源流和基础,也是后世绘画不可企及的高峰,是受到了国家文物系统、博物馆系统、收藏家极力追捧和呵护的特殊文物类别。


北宋绘画的四大门类

山水画:北宋是山水画有着长足发展的年代,继承了荆关北派的传统。这个流派中,李成是属于南唐贵胄,现在画已经很少了,零散有争议的还是有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当之无愧是中国山水画史、国画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郭熙的《早春图》也是台北故宫的镇宅之宝。

国外对于绘画技法的追求基本是以人体为中心的线索来进行的,一个是焦点透视,一个是明暗法,这一套技法在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而中国画有它自己的一套技法和逻辑,从魏晋时期的树大于指,河不容舟开始,很执著、很幼稚,但是也充满了情趣,比如说著名的《洛神赋》;到《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技法已经成熟得多。《溪山行旅图》上有赶驴的人,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谓雨点皴,倒逆的山石的描绘,使其栩栩如生,但是中间用一片云气给隔开了,这叫做空气式的透视法。

郭熙的《早春图》,篇幅非常大,三拼整卷,三米多高,整个画面表现了春天的气息,把早春躁动不安又充满生机的气氛用一种非常抽象但是又浑然一体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北宋时期非常崇信道教的天人合一,对于山水的冬山如睡,春山如冶,整体生命的流动感和气韵都给予了描绘。这些元素在这幅画上都表现的非常直观,被称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迹。《早春图》是郭熙的第一名作,大概在 2000 年,郭熙的另一幅《秋山行旅图》现身纽约市场,被王己千这位老收藏家买了下来。

风俗画:除了山水以外,现在大家最有兴趣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是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典范作品。画中描绘了北宋的首都汴梁早春一带的景象。有从郊区归来的人,繁华的中心地带,后面有各种集市,这一幅画有几千个人物。北宋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史、经济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汴梁也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它是当年最早在北宋统治版图上进行城市化的典范。关于它的各种店铺、招牌、旅社、问医看病、看相、卖各种家具、卖药材、做批发零售的,包括所谓各行各业、五行八作、前店后场市民社会格局,让人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它也是中国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视觉文化资料,清晰地呈现出北宋时期贵族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的结果。北宋的风俗画除了《清明上河图》,还有《货郎图》等,这和唐代强调军事和纪律的贵族社会格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宋徽宗:在中国现代收藏史上,有两个半皇室收藏最受到藏家推崇,一个是宋徽宗画院的收藏,一个是乾隆皇帝的收藏,而宋徽宗的收藏品位相比之下更为优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创办了画院,画家如果画得好,可以赐佩戴紫金玉带,可以获四品官衔,这使得画家地位空前提高,在此以前的画家都是匿名的,形同工匠,宋徽宗第一次给画家一个等同于官僚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同时,宋徽宗在画院中经过各个民间艺术选拔,以及在画院中的培训,达到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良好互动。

为了巩固人心,宋徽宗屡屡改换年号,都改成祥瑞之号。他说有一天傍晚,仙鹤在宫门上久久不散,立在宫门口不走,他觉得是祥瑞之兆,于是就画了一幅《瑞鹤图》,画得栩栩如生。一般评论界说他的画作都是臣工之代笔,他自己画得不太好,只能有一个构思。但这一幅画,从历代传承和批评意见来看,都还认为是宋徽宗本人画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于 2002 年在中国嘉德拍出了 2530 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这一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书画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最高纪录。他另一个比较著名的作品是上海博物馆的《柳鸭芦燕图》。我们也不必认为宋徽宗的亲笔之作在艺术价值上要高于他的代笔之作。当代艺术和文化研究更重视创意,创意是指导、支配工艺的,工艺可以假他人之手完成,而创意只有大艺术家才能做到,思想比手工更为重要。


苏轼与文人画

文人画在北宋时期还是一种理论,但是理论形态已经非常完备了,它经过元明两代画家的酝酿、实践才发扬光大,最后成为一种统治式的美学表达方式。苏轼是推动文人画形成的重要人物。苏轼和王安石的党政是北宋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政治上的纷争使得苏轼在从政之余需要在精神上求得解脱,他就强调了所谓的文人画的美学理想追求。他认为画不必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作画求形似见于儿童,你要想什么画什么这是儿童的见解 ;定诗非诗人,如果做诗太强调格律也不是什么好诗人了。

竹木枯石图》是苏轼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幅画,表达了他的个人情趣。从物我关系和与观众的关系来说,苏轼把适人的艺术变成了适己的艺术,同时又强调了创作者的身份。他认为士大夫画的作者,就是没有文化修养,不能为文赋诗 的人,只是技术人才。文人是可以舍弃技术来追求艺术的。后来经过元人的发扬光大,再经过明末董其昌、清代扬州八怪等等,文人画最终成为一条美学的主线。苏轼文人画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后,以书法立画,成为了文人最主要的工具和利器。


南宋四大家

刘松年:他有一个《四季山水图》,表达了他对于非常精微的山水自然亭台的描绘,这在故宫博物院都有。文物出版社也有一个高内仿复制室,第一个做的就是《四季山水图》,四季轮换挂一挂,非常有意思,表达了四季山水在南方亭台楼阁的特点。

李唐:他有两幅最重要的画。一幅画是号称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第三幅名记《万壑松风图》,这是李唐南渡不久画的,也秉承了中轴式的构图,高山大川,底下的松树亭亭玉立,整个松荫遍布画面,周旋流荡,给人极强的震撼,尺幅也非常大。另一幅是《采薇图》,故事是描绘了伯夷和叔齐不吃周粟的故事,画得非常有力,很有整体感,细部又表现很精美。这一幅画把人物画和山水画统一起来了。当宋钦宗和宋徽宗还被虏获在北地的时候,这样的画是很有意义的。

马远:他把北宋全景式的构图,变成了边边角角,使人一眼能够了然于胸,没有太多的细节,充满了诗意、清空的禅宗式的顿悟,达到了一种山水境界,这是南宋对北宋的发展。

《十二水图》是马远用一种清空朦胧,线条加匀染的结合,描绘了秋水回渡,黄河逆流等 12 种水态,使人拍案叫绝。如果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早春图》是雄伟之至,《十二水图》就是如歌的小品,一阴一阳,呈现了北宋和南宋两极化的美学追求。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中特有的美学元素。

《踏歌图》,画面也是山色空灵,云气逸韵,如雾如云在画面中流淌,同时是侧重于一个对角线式的构图,有虚有实,上面有一些题诗。夏圭:《钱塘秋潮图》,有大画的气质,但是表达非常空灵。所谓的马夏,马一角,夏半边,讲究对角式的构图。我上面提到的作品,只有第一幅画《溪山行旅图》是没有争议的,其他的画都有争议。

以上列举出的宋画都是古今中外人人赞叹,赢得了一致喝彩。清代倒台以后,民国有一个短暂的乱世,文物流散,外国人争购最多的也是宋代的画,因为它追求形似,诗意,非常容易懂,很甜美。


元代绘画风格及代表人物

两宋的绘画在视觉表达形式上是再现式的,追求一种完美的视觉幻想的呈现,这套表达手段到了元代就完全转变了。元初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秉承两宋遗风,特别是刘李马夏,追求一种皴法 ;另外一条就是真正实践苏轼所提倡的文人画了。元代是承前启后的时期,它的编码系统已经改变,它用来重现世界的逻辑、语言、手法变了,同时解读画的标准也改变了,变成了文人画的体系。

元代早期最主要的是前卫性的具有文化影响力的艺术家,比如赵孟頫。他已经把绘画转向了,主要是复古,追求宋以前的东西,唐代的东西,并提出了清意一派和写意一派,不太追求技法的精良了。他最主要的作品是《鹊华秋色图》,描绘济南山区的鹊山和华山,在其中完全更换了南宋和北宋的绘画语言,来追求文人画的气韵。

还有一幅非常著名的《枯木竹石图》,前文提到过。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石头画的时候沾墨笔锋不全,画出来的如飞白一样。木如籀是写书的时候如篆书一样。写竹的时候如八法隶书一样,把书法用笔用在作画中。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它用文人所最擅长的书法来表达外界景物,它表达出的不是眼中丘壑,而是胸中丘壑。

元代绘画的代表是元四家, 也就是黄公望、吴仲圭、王蒙和倪瓒四个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结构很松散,画法很从容,气度很平和,人和物之间浑然相容,没有对立的紧张,既表达了山川的形态,又表达了胸中的意气,一种放松的情趣。

吴仲圭:他善于用湿笔和水墨,他的画和黄公望的画传世

中基本没有。吴仲圭也不太强调技法,画成这样大家也不敢认,敢认的是他的长款长题,他的书法极有特色的,比如说台北故宫藏的《竹图》。吴仲圭对沈周有极大的影响,他是在含蓄蕴结中求得一种非常明炼的文人趣味。

王蒙:一繁一简说王倪,笔墨繁之又繁当推王蒙了。王蒙有极强的画面感的效果,特别是笔墨。《青汴隐居图》,有很多用笔,像翻转、跳跃,不连接中笔断意连,画的非常的繁密。中国的文人画有点像帕特里尼的小提琴曲一样,有着很复杂的技巧。

倪瓒:最简单的就是倪瓒,他最为含蓄蕴结,比如《容膝斋图》,《六君子图》,但在简单中充满了自我克制的笔墨情趣。以前,如果江南人家没有倪瓒的画,是没有教养的代表。倪瓒去世后不久,有文人仰慕他的名声,把他传世的绘画整理出来编成目录。当年大概有几十幅,后来到了明初的时候又有人整理成了 100 多幅,清初的时候又整理出了 200 多幅,假作越来越多。王己千先生写了一个倪瓒的研究,据他统计,根据当年的鉴定和学术界的考证,可信者在 47-48 幅之间。

专家简介

龚继遂,1950年生,美籍华人艺术市场专家,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市场研究专家。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方向为美学研究。1985年至1993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研读中国美术史博士课程,期间专业为中国绘画史。2003年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获取更多嘉德艺术中心资讯
请填写您的邮箱地址
关注我们
嘉德艺术中心企业邮箱
点击登录您的企业邮箱邮箱
确认
重置
关联机构
+